如何活下去?
近年來, 有一個關于高爾夫的嚴重控訴——高爾夫球場喝掉了100萬人的飲用水! 于是北京高爾夫球場用水劃入了特殊用水行業,水價從5月1日起調整到160元每噸,比之前翻了將近40倍。目前北京的高爾夫球場按照每18洞計算,平均年用水量約爲35萬立方米,之前水費約爲140萬元/年,調整後水費約5,600萬元/年。
這突如其來的巨變,球場管理者們要如何應對呢?于是,行內人士自發組織了一個研討會共同商討應對辦法。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,應對之道總括爲三方面:其一,從節水角度看,减少澆灌的草坪面積、選用耐旱性的草種、更新升級噴灌系統、精確水分管理、不采用交播、自建蓄水湖;其二,引用價格僅3元的中水(即再生水,指污水經適當處理後,達到一定水質指標);其三,提高打球價格。當然, 大家還有個心願,希望能與有關方面進行協調,適當减少高爾夫球場在用水方面的壓力。
高爾夫球場爲求生存,升價似乎勢在必行。但是一旦把打球價格從原本的七八百升到幾千元,讓高爾夫成爲真正的貴族運動時,高爾夫的發展空間也就越來越小。
從長遠看來,高爾夫的出路還是要從節約出發。其實節水的前景還是充滿希望的,就拿丹麥哥本哈根球場爲例,它作爲一個皇家球場,18洞全年的用水量只有3,500立方米。仔細研究場地,在北京的中流球會也是可以達到的。
在高爾夫業界如此積極尋求解决辦法的時候,政府部門也應該酌情給予一些支持措施, 例如爲用水量定出一個界綫,令球場能够在達標下仍能以舊水價計算。而不應盲目一刀切, 這無异于把整個行業推上絕路,對各方都沒有好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