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開死結
地少人稠、天然資源匱乏的香港,沒有農業、礦物、重工業支持,進出口貿易、金融與旅遊業是我們的主要經濟支柱。「東方之珠」、「購物天堂」的金漆招牌,包含了幾代人的努力,卻幾乎一夜間被幾百人所催毀,身為香港人實在痛心疾首。
國內水貨客在港搶購日用品,有人歸疚於「一簽多行」。有政黨和議員建議不如改為「一日兩行」,或徵收陸路過境關稅。有這些想法的,實在是愚不可及。問題之根本,不在於國內人每天可以過多少次關,因為國內水貨客來不了,自然有香港水貨客補上;問題癥結完全出在「需求」之上。
國內人之所以願意高價買港貨,無非是為了兩個字- 信心 ;因為香港貨品來自世界各地,進口、銷售有完善的監管制度,嚴格執行食品/產品的安全標準,全力打擊走私、滲假行為,基本上,在香港買到的東西都是信心的保證。
國內居民和你我一樣,無非是為家人著想, 但求吃得安全、用得安心而已。說到底,國內食品/產品的安全危機未解除,「港貨北上」的情況仍會存在,而且任何限制旅客携帶安全、不含稅物品過關的條款,都是有違公平原則,對香港旅遊業造成負面影響。個人認為,開設香港邊境購物城分流內地客,是有效解決中港矛盾,同時又促進香港經濟的絕佳方法,之前諸如交通阻塞、租金飆升、民生、衛生等問題都隨即迎刃而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