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青人哪有未来
巴西,給人的印像離不開嘉年華與足球。對於這個不怎麼富裕的發展中國家,足球不單是「國技」,也是巴西年青人向上爬、尋求高生活水平的一大出路。儘管西巴政府被人民埋怨,動用全力、挖空國庫地去舉辦世界盃,也不願多拿出公帑改善人民生活;或許為期一個月的世界盃所帶來的經濟收益彌補不了國家的支出;但是,這屆世界盃對於國家的形象、長遠經濟發展,以至對下一代的影響,都是絕對正面的,後續利益更是難以估計。“2008北京奧運”、“2010上海世界博覽會”也是這麼一回事。
運動員在高爾夫人口最高的國家—美國,不少孩子視打高爾夫球為人生出路,高爾夫學院恆河沙數,很多有潛質的年青運動員,都會一邊上課學習,一邊接受正規訓練,一邊參加業餘賽事,成績好的,大學畢業後馬上轉打職業。事實上,高爾夫運動員,是世上最賺錢的運動員,身價比起NBA籃球明星、足球明星,甚至與賭上性命的一級方程式車手更高。
運動競技,是世界公認為體現民族優越性的舞台。在新中國成立之後,國家一直用心培育運動精英,既是為家爭光、顯示國力,也具有政治效用。
中國與世界接軌,發展高爾夫運動是大勢所趨,經過近三十年的育成,中國高爾夫的球場質素、管理、舉辦賽事的水準均已達到國際級水平。而球手培育方面,也有極大的進步,從80年代中旬張連偉當球童學習球技開始,1993年廣東中山溫泉高爾夫球會俱樂部培養國內青年高爾夫球手,以至90年代末成立深圳大學高爾夫學院,一步步為中國的高球項目長遠發展鋪路,由球手以至管理人員都有專門的培訓計劃。如今,不少外國著名職業球手都落戶中國開設具規模的高爾夫學院,再加上觀瀾湖球會一年舉辦三十多次青少年球賽,及免費開放球場給年青球落場練習,讓我國的年輕一代高爾夫運動員人材輩出,並在國際公開賽大放光芒。
反觀作為中國對外窗口、國際化都市的香港,高爾夫運動不但不受到政府重視,甚至是漠視其存在價值。作為培養香港運動員的搖藍—香港體育學院,一如過往,只對在國際重要賽事取得驕人成績的學員,給予「後知後覺」的援助與支持,而且「投資」是在個人而非該項運動方面,靠它打造出土生土長的年青高爾夫球手,別奢想了!
至於政府,更以冠冕堂的借口,讓被稱為「貴族運動」的高爾夫場成為平息民憤的靈丹妙藥。為甚麼高爾夫運動在香港是「貴族運動」,在美國卻是「平民運動」呢?因為香港政府只有一千零一個公眾球場嘛,因為連私人公司租地辦賺不到錢的練習場也不行嘛,所以就僅餘那些負擔得起百萬元入會費的「貴族」有權打球了。那就是說,儘管你有多大潛質,你沒錢,別指望在高爾夫上找到出路。
在截稿前,香港六歲高球女神童劉弦(Arianna Lau),分別奪得Callaway世界青少年高爾夫錦標賽亞軍及FCG國際青少年高爾夫錦標賽冠軍,繼陳芷澄之後,成為本港土生土長的最年輕的世界冠軍。由此可見,香港高球運動員人材輩出,問題是欠缺配套與政府支持,前路愈加崎嶇難行,試問,香港的年青人,還有機會嗎?